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不行,天底下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自己一定要报仇!毒王蜂用力甩了甩头,快步转身离开了,她决定以后不再去听郭致远授课,最好不要看到这个男人,这样她才能重拾找他报仇的信心,找机会把自己手下的那些女土匪救走,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接下来几天其实毒王蜂就算想见郭致远也见不到了,因为郭致远实在太忙了,红薯美食节大获成功之后,老百姓对红薯的认识大为转变,每天前往里长处登记要求领红薯苗回去种植的人络绎不绝,即便是没来参加红薯美食节的百姓听到街坊邻里介绍也都动心了,加上郭致远编的那首《我爱红薯》的打油诗朗朗上口又好记,好多老百姓都会背了,四里八乡的一传播,老百姓都知道种植红薯的好处了,虽然有些怀疑红薯是否真有这么好,但还是决定领几株回去试种一下,所以第一批几万株红薯苗很快就全部发放出去了!
但是把红薯苗发放出去才仅仅是开始,郭致远得派人下去教老百姓种植才行,这可是个大工程,郭致远手下哪有那么多懂得红薯种植的人才啊?所以他让徐光启把种植红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写出来编成了小册子,红薯本身比较好打理,不像稻谷那么娇贵,只要按照小册子上面介绍的方法种植基本上就问题不大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时代识字的人不多,普通老百姓大多不识字,郭致远把县衙里能识字的人全派出去都不够,最后连新学堂里的蒙生都被他派出去了,美其名曰:社会实践,不过这样对提高蒙生们的能力确实很有好处,不会变成读死书的书呆子。
同时郭致远还通过孙传的车马行开始从外地大量采购猪崽,他这当然是准备在古田大力发展养殖业了,明朝的养殖业很不发达,原因很简单,人都吃不饱呢,哪有东西喂牲畜啊?尤其是养猪,虽然朱元璋为了不影响百姓生计,很体贴地把猪更名为“豕”,但毕竟这只是掩耳盗铃之举,下面的官员为了避讳,肯定是不鼓励百姓养猪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代猪的阉割技术不过关,猪在阉割之后就不会发情,不喜欢动,才会长得快,肉质也会更加鲜美,但是阉割技术却是个技术活,技术不过关的话就把猪给割死了。
但现在这些问题对郭致远来说却都不是问题了,红薯叶用来喂猪再适合不过,猪粪又可以做为肥料来增加土地的肥力,等于形成一条闭合的生态链,而猪的阉割问题有沈令誉这位名医在也不是问题,沈令誉虽然不是兽医,但很多医理是相通的,而且沈令誉还能配制一种药粉,撒在猪阉割后的伤口上就能防止伤口化脓、恶化,大大提高猪阉割后的存活率,郭致远之前就让沈令誉从团练乡兵中选了几人收为徒弟,作为医护兵培养,后来组建自新军后又选了十几人交给沈令誉培养,所以人手方面也不是问题。
郭致远推广养猪准备采用和推广红薯种植一样的办法,由县衙出资购买猪崽,然后老百姓按照户籍登记认养,等猪长大可以宰杀的时候,老百姓只要还给县衙一头同样大小重量的猪崽或者等值的猪肉就可以了,这样养猪业也很快可以在古田推广起来!
而这时黄似华送往京城的联名弹劾郭致远的折子也到了京城,沈一贯对于被郭致远摆了一道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接到黄似华的密信得知郭致远在短短时间就在古田混得风生水起后更是忌惮,自要把郭致远这个潜在威胁彻底勒杀在摇篮之中!
所以沈一贯对此事极为重视,马上找到这封联名弹劾的折子,要吏部对郭致远议罪论处!好在明朝对处理这种联名弹劾折子还是比较重视的,沈一贯虽然作为首辅也不能一言而决,需要内阁其他成员讨论,沈鲤作为次辅也是有发言权的,而以沈鲤和郭正域的关系自然要回护郭致远,自然不同意处理郭致远,指出这封联名弹劾折子存在诸多疑点,明显是诬告!于是首辅和次辅就争执起来了,这事就闹大了,连万历皇帝也惊动了!
后世对于万历的评价都是昏庸二字来评价,二十几年不上朝还不昏庸吗?但我觉得万历或许有点昏,但是绝不庸,相反他是非常聪明的,当皇帝是个苦活啊,当明君就更苦了,明朝皇帝平均寿命才40岁,这里面当然因素很多,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皇帝太累了,要早朝,要批折子,要抵御外敌,还要和臣子们勾心斗角,能不累吗?明朝几位能称得上明君的皇帝基本都是累死的,如创下“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只活了38岁,创下“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朱祐樘只活了36岁,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你要当明君想不累是不可能的。
万历不想累死啊,所以他不上朝,但是他不上朝不代表他不管事,我认为万历的平衡之术是明朝历代皇帝里玩得最好的,除了早年因他还未完全掌权朝政被张居正把持外,到他真正掌权之后朝廷基本没有出现一派势力独大的局面,虽然这也为后来的党争埋下了隐患,但至少在他执政的时候党争还是在他的控制范围内的,无论是东林党、阉党、浙党、楚党都没法一家独大,这也说明万历能成为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并非纯靠运气,换别人二十几不上朝,只怕皇位早就坐不稳了。崇祯也曾想玩平衡之术,明显水平就比万历差远了,最后玩得失控了,把江山也丢了。
平衡之术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万历的玩法就是找两个不对付的首辅和次辅,平时有事让他们去干,等他们对起来了,相持不下的时候他才来玩平衡,所以他知道这事后就把沈一贯和沈鲤都叫去了,其实这时万历早已忘了郭致远是谁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毛头小子自然不值得他这位天子放在心上,他只是觉得为了一个小小的县令的处置,首辅和次辅居然争执不下,所以有些奇怪,就过问一下。
接下来几天其实毒王蜂就算想见郭致远也见不到了,因为郭致远实在太忙了,红薯美食节大获成功之后,老百姓对红薯的认识大为转变,每天前往里长处登记要求领红薯苗回去种植的人络绎不绝,即便是没来参加红薯美食节的百姓听到街坊邻里介绍也都动心了,加上郭致远编的那首《我爱红薯》的打油诗朗朗上口又好记,好多老百姓都会背了,四里八乡的一传播,老百姓都知道种植红薯的好处了,虽然有些怀疑红薯是否真有这么好,但还是决定领几株回去试种一下,所以第一批几万株红薯苗很快就全部发放出去了!
但是把红薯苗发放出去才仅仅是开始,郭致远得派人下去教老百姓种植才行,这可是个大工程,郭致远手下哪有那么多懂得红薯种植的人才啊?所以他让徐光启把种植红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写出来编成了小册子,红薯本身比较好打理,不像稻谷那么娇贵,只要按照小册子上面介绍的方法种植基本上就问题不大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时代识字的人不多,普通老百姓大多不识字,郭致远把县衙里能识字的人全派出去都不够,最后连新学堂里的蒙生都被他派出去了,美其名曰:社会实践,不过这样对提高蒙生们的能力确实很有好处,不会变成读死书的书呆子。
同时郭致远还通过孙传的车马行开始从外地大量采购猪崽,他这当然是准备在古田大力发展养殖业了,明朝的养殖业很不发达,原因很简单,人都吃不饱呢,哪有东西喂牲畜啊?尤其是养猪,虽然朱元璋为了不影响百姓生计,很体贴地把猪更名为“豕”,但毕竟这只是掩耳盗铃之举,下面的官员为了避讳,肯定是不鼓励百姓养猪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时代猪的阉割技术不过关,猪在阉割之后就不会发情,不喜欢动,才会长得快,肉质也会更加鲜美,但是阉割技术却是个技术活,技术不过关的话就把猪给割死了。
但现在这些问题对郭致远来说却都不是问题了,红薯叶用来喂猪再适合不过,猪粪又可以做为肥料来增加土地的肥力,等于形成一条闭合的生态链,而猪的阉割问题有沈令誉这位名医在也不是问题,沈令誉虽然不是兽医,但很多医理是相通的,而且沈令誉还能配制一种药粉,撒在猪阉割后的伤口上就能防止伤口化脓、恶化,大大提高猪阉割后的存活率,郭致远之前就让沈令誉从团练乡兵中选了几人收为徒弟,作为医护兵培养,后来组建自新军后又选了十几人交给沈令誉培养,所以人手方面也不是问题。
郭致远推广养猪准备采用和推广红薯种植一样的办法,由县衙出资购买猪崽,然后老百姓按照户籍登记认养,等猪长大可以宰杀的时候,老百姓只要还给县衙一头同样大小重量的猪崽或者等值的猪肉就可以了,这样养猪业也很快可以在古田推广起来!
而这时黄似华送往京城的联名弹劾郭致远的折子也到了京城,沈一贯对于被郭致远摆了一道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接到黄似华的密信得知郭致远在短短时间就在古田混得风生水起后更是忌惮,自要把郭致远这个潜在威胁彻底勒杀在摇篮之中!
所以沈一贯对此事极为重视,马上找到这封联名弹劾的折子,要吏部对郭致远议罪论处!好在明朝对处理这种联名弹劾折子还是比较重视的,沈一贯虽然作为首辅也不能一言而决,需要内阁其他成员讨论,沈鲤作为次辅也是有发言权的,而以沈鲤和郭正域的关系自然要回护郭致远,自然不同意处理郭致远,指出这封联名弹劾折子存在诸多疑点,明显是诬告!于是首辅和次辅就争执起来了,这事就闹大了,连万历皇帝也惊动了!
后世对于万历的评价都是昏庸二字来评价,二十几年不上朝还不昏庸吗?但我觉得万历或许有点昏,但是绝不庸,相反他是非常聪明的,当皇帝是个苦活啊,当明君就更苦了,明朝皇帝平均寿命才40岁,这里面当然因素很多,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皇帝太累了,要早朝,要批折子,要抵御外敌,还要和臣子们勾心斗角,能不累吗?明朝几位能称得上明君的皇帝基本都是累死的,如创下“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只活了38岁,创下“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朱祐樘只活了36岁,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你要当明君想不累是不可能的。
万历不想累死啊,所以他不上朝,但是他不上朝不代表他不管事,我认为万历的平衡之术是明朝历代皇帝里玩得最好的,除了早年因他还未完全掌权朝政被张居正把持外,到他真正掌权之后朝廷基本没有出现一派势力独大的局面,虽然这也为后来的党争埋下了隐患,但至少在他执政的时候党争还是在他的控制范围内的,无论是东林党、阉党、浙党、楚党都没法一家独大,这也说明万历能成为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并非纯靠运气,换别人二十几不上朝,只怕皇位早就坐不稳了。崇祯也曾想玩平衡之术,明显水平就比万历差远了,最后玩得失控了,把江山也丢了。
平衡之术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万历的玩法就是找两个不对付的首辅和次辅,平时有事让他们去干,等他们对起来了,相持不下的时候他才来玩平衡,所以他知道这事后就把沈一贯和沈鲤都叫去了,其实这时万历早已忘了郭致远是谁了,一个无足轻重的毛头小子自然不值得他这位天子放在心上,他只是觉得为了一个小小的县令的处置,首辅和次辅居然争执不下,所以有些奇怪,就过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