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的顺序,当然是嫡长为先了......”朱由检思索着说,“各国的君主如果有儿子,就以嫡长论之,如果没有儿子就得从同宗领养。而领养也得有规矩,不能随便从宗族里面领一个就算儿子了,要不然非得乱套不可。
而领养的顺序,自然先以朕之诸子为一支派,如果一派之主绝嗣,则从该支派中根据嫡庶顺序领养子嗣。如果该支派当时没有可供领养之子,则考虑领养孙辈、曾孙辈等,但不可领养同辈或长辈,而在子孙辈未尽的情况下,也不可由叔父或兄弟即位。如果一派之中,没有子孙辈可以领养,才可以在该派之中选择兄弟或长辈继承。顺序是先同辈、后父辈、再祖辈,以此类推。而在同一辈份当中选择继承人时,也必须遵循嫡长优先之法。
如果该支派没有子孙辈、同辈、长辈可以即位,那么就必须从其他各派支脉中选择领养之子。而且也需要遵循嫡长优先的顺序,首先要从朕之嫡长子一脉中挑选继承之人......”
说着话,朱由检一指朱慈炯,“而朕之嫡长乃是皇次子慈炯也!”
原来嫡长子是朱慈炯啊!
包括朱慈烺在内,在场的所有崇祯皇帝的子孙,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位大明皇帝的嫡长之子。
朱慈炯也挺了挺胸膛,显得颇为自豪。
崇祯说:“因为慈烺已经过继给了朕之兄长,所以他继承的乃是熹庙所传之皇位......以后凡是以兄弟辈即位者,也当将尚未出生的嫡长子过继给无嗣先君,并以之为太侄,以全兄弟之义!”
大明毕竟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
所以像朱棣那样不顾体面,直接抢一个皇位来做,真是太不应该了。正确的方法是立懿文太子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为皇帝,再把朱瞻基过继给朱允熥,然后再让朱允熥退位内禅给朱瞻基......
朱由检顿了顿,又道:“既然慈烺已经过继给了熹庙,那他的子孙已经自成一脉。对于他这一脉之外的朕之子孙各派的继承之权,是列在所有朕之一脉的子孙之后的。而慈炯、慈煜的两派子孙都是朕之嫡系,有优先继承之权。”
周皇后这辈子替朱由检生了四子三女,四个儿子当中有一个未序齿(儿子多了以后,年纪太小就夭折的儿子就不入排行了)就夭折了,余下三个,分别是过继给朱由校的朱慈烺,皇次子(嫡长)朱慈炯,皇十四子(嫡次)朱慈煜。
朱慈煜现在封了代王爵位,领了一万封户,但是并没有发出去开疆辟土,而是留在本土当孝子,整天跟在朱由检和周皇后身边,也不干啥事儿,就是娶妻纳妾生子......很显然,他是被朱由检当成了超级备胎使用。
而朱慈煜的嫡亲哥哥朱慈炯的儿子并不多,目前只有嫡子三人,私生子两人。三个嫡子,一个当天皇太子,一个继承了宁王爵位,一个入继上杉家。入继上杉家的儿子已经出了玉牒,当然不可能再回来继承朱家的王位。而当了天皇太子的孝仁,当然也不可能过继出去。所以只有封地在朝鲜的朱和坂和他的子嗣,才有可能去继承别家的王位。
至于朱慈炯的两个私生子,则都是和蒙根其其格生的,因为兴子不承认蒙根其其格的侍妾身份,所以他们都是私生子。私生子也不能入玉牒,所以也不可能过继给朱慈炯的兄弟们。而且朱慈炯对他们另有安排......他打算把这俩儿子都过继给绝嗣的日本大名。
日本国有两三百大名,每年都有一两家绝嗣的,所以朱慈炯的俩私生子还是吃香的。
朱由检看着儿子们对自己提出的继承和过继的原则没有意义,就接着说:“朕现在说的这些继承和过继的办法,都是非常紧要的规矩,天地会、列藩会,还有各国的三合会开张的时候,与会之众,都得在祖宗灵位之前歃血为盟,共同遵守,不得有误。”
怎么还有歃血为盟?
朱慈烺听了这话,都有点不敢想象大明、大蒙古、小日本,还有一堆大明的儿子国、孙子国开议会的场面了,不会是一群大老拿着大香拜关二爷,再喝鸡血酒,然后再一起发誓:讲义气、保江山、扶皇帝(天皇、大汗、大王),如有违背,三刀六洞吧?
不过崇祯并没有觉得这有啥不对,他也不知道后世的帮会组织是啥模样的......而且喝血酒、拜关公这一套,不就是民间团体一起开大事前缔结契约的仪式吗?
喝血酒、拜关公,才能显出契约精神嘛!
“西圣公,”朱慈烺皱着眉头问,“那与会之员用什么名号?”
不会叫什么“洪门兄弟”吧?
孔胤正笑道:“回太侄殿下的话,臣等商议下来,觉得议政之员的名号应该尽可能体现尊贵,同时也要区分高下。议政之员分三等,上等为宗室之员,可以称为议政王或议政公。中等为勋臣,可称为议政大臣。下等为国人或平民,可称为议政大夫。”
还算正常......朱慈烺想了想,就是有点法兰西三级会议的意思啊!
“那官员呢?”燕王朱和壕插了一句,“官员不参加议政?”
“官员当然要参加议政了,”孔胤正道,“不过他们不应担任议政王公、议政大臣和议政大夫。而是应该以本兼各官参加天地会、三合会和列藩会。天地会、三合会和列藩会所议之事,如果涉及各官的本兼各职,他们自然应该与会。否则的话,官员们就不必与会了,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在不相干的议政上。”
“这个对头!”朱由检说,“本朝的朝会之弊,就是不相干的官员废话太多,所提建议大多没有可行性。如果遇上朕这样善于治国用兵之君,还可以乾纲独断,否则的话,朝廷可就没个准信了。”
这些都是血的教训啊!
上辈子朱由检就是因为懂得太少,不能靠自己的知识做出决定,只得听取朝臣们的意见,结果朝臣们大多和他一样无知,而且还特别能胡说,说的他都找不着北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又吩咐道:“天地会、三合会、列藩会的职权只有三个,一是监督国君继承;二是对国家的民政、财政提出建议;三是监督朝臣,弹劾贪鄙不忠之徒。
至于其他军国重事,天地会、三合会、列藩会一律不许讨论。”
朱由检其实对君宪什么的,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实际上早期的君宪都这样,就是一群不大懂的国王、贵族、大臣在瞎搞。而他之所以要搞这么个东西,其实是为了监督皇位(汗位、王位)继承的......可不能把属于老朱家的宝座交给乱臣贼子!
“至于同盟会,”朱由检又道,“同盟会与会之员,由各国的天地会、三合会、列藩会推举,其职责除了监督国君继承之外,则是监督同盟诸国的军事、外交,并提出建议,但不可干涉各国的民政、财政。以后同盟各国,都是父子兄弟之邦,当一致对外。而各国之间有什么矛盾,就拿到同盟会上来说吧!”
而领养的顺序,自然先以朕之诸子为一支派,如果一派之主绝嗣,则从该支派中根据嫡庶顺序领养子嗣。如果该支派当时没有可供领养之子,则考虑领养孙辈、曾孙辈等,但不可领养同辈或长辈,而在子孙辈未尽的情况下,也不可由叔父或兄弟即位。如果一派之中,没有子孙辈可以领养,才可以在该派之中选择兄弟或长辈继承。顺序是先同辈、后父辈、再祖辈,以此类推。而在同一辈份当中选择继承人时,也必须遵循嫡长优先之法。
如果该支派没有子孙辈、同辈、长辈可以即位,那么就必须从其他各派支脉中选择领养之子。而且也需要遵循嫡长优先的顺序,首先要从朕之嫡长子一脉中挑选继承之人......”
说着话,朱由检一指朱慈炯,“而朕之嫡长乃是皇次子慈炯也!”
原来嫡长子是朱慈炯啊!
包括朱慈烺在内,在场的所有崇祯皇帝的子孙,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位大明皇帝的嫡长之子。
朱慈炯也挺了挺胸膛,显得颇为自豪。
崇祯说:“因为慈烺已经过继给了朕之兄长,所以他继承的乃是熹庙所传之皇位......以后凡是以兄弟辈即位者,也当将尚未出生的嫡长子过继给无嗣先君,并以之为太侄,以全兄弟之义!”
大明毕竟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
所以像朱棣那样不顾体面,直接抢一个皇位来做,真是太不应该了。正确的方法是立懿文太子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为皇帝,再把朱瞻基过继给朱允熥,然后再让朱允熥退位内禅给朱瞻基......
朱由检顿了顿,又道:“既然慈烺已经过继给了熹庙,那他的子孙已经自成一脉。对于他这一脉之外的朕之子孙各派的继承之权,是列在所有朕之一脉的子孙之后的。而慈炯、慈煜的两派子孙都是朕之嫡系,有优先继承之权。”
周皇后这辈子替朱由检生了四子三女,四个儿子当中有一个未序齿(儿子多了以后,年纪太小就夭折的儿子就不入排行了)就夭折了,余下三个,分别是过继给朱由校的朱慈烺,皇次子(嫡长)朱慈炯,皇十四子(嫡次)朱慈煜。
朱慈煜现在封了代王爵位,领了一万封户,但是并没有发出去开疆辟土,而是留在本土当孝子,整天跟在朱由检和周皇后身边,也不干啥事儿,就是娶妻纳妾生子......很显然,他是被朱由检当成了超级备胎使用。
而朱慈煜的嫡亲哥哥朱慈炯的儿子并不多,目前只有嫡子三人,私生子两人。三个嫡子,一个当天皇太子,一个继承了宁王爵位,一个入继上杉家。入继上杉家的儿子已经出了玉牒,当然不可能再回来继承朱家的王位。而当了天皇太子的孝仁,当然也不可能过继出去。所以只有封地在朝鲜的朱和坂和他的子嗣,才有可能去继承别家的王位。
至于朱慈炯的两个私生子,则都是和蒙根其其格生的,因为兴子不承认蒙根其其格的侍妾身份,所以他们都是私生子。私生子也不能入玉牒,所以也不可能过继给朱慈炯的兄弟们。而且朱慈炯对他们另有安排......他打算把这俩儿子都过继给绝嗣的日本大名。
日本国有两三百大名,每年都有一两家绝嗣的,所以朱慈炯的俩私生子还是吃香的。
朱由检看着儿子们对自己提出的继承和过继的原则没有意义,就接着说:“朕现在说的这些继承和过继的办法,都是非常紧要的规矩,天地会、列藩会,还有各国的三合会开张的时候,与会之众,都得在祖宗灵位之前歃血为盟,共同遵守,不得有误。”
怎么还有歃血为盟?
朱慈烺听了这话,都有点不敢想象大明、大蒙古、小日本,还有一堆大明的儿子国、孙子国开议会的场面了,不会是一群大老拿着大香拜关二爷,再喝鸡血酒,然后再一起发誓:讲义气、保江山、扶皇帝(天皇、大汗、大王),如有违背,三刀六洞吧?
不过崇祯并没有觉得这有啥不对,他也不知道后世的帮会组织是啥模样的......而且喝血酒、拜关公这一套,不就是民间团体一起开大事前缔结契约的仪式吗?
喝血酒、拜关公,才能显出契约精神嘛!
“西圣公,”朱慈烺皱着眉头问,“那与会之员用什么名号?”
不会叫什么“洪门兄弟”吧?
孔胤正笑道:“回太侄殿下的话,臣等商议下来,觉得议政之员的名号应该尽可能体现尊贵,同时也要区分高下。议政之员分三等,上等为宗室之员,可以称为议政王或议政公。中等为勋臣,可称为议政大臣。下等为国人或平民,可称为议政大夫。”
还算正常......朱慈烺想了想,就是有点法兰西三级会议的意思啊!
“那官员呢?”燕王朱和壕插了一句,“官员不参加议政?”
“官员当然要参加议政了,”孔胤正道,“不过他们不应担任议政王公、议政大臣和议政大夫。而是应该以本兼各官参加天地会、三合会和列藩会。天地会、三合会和列藩会所议之事,如果涉及各官的本兼各职,他们自然应该与会。否则的话,官员们就不必与会了,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在不相干的议政上。”
“这个对头!”朱由检说,“本朝的朝会之弊,就是不相干的官员废话太多,所提建议大多没有可行性。如果遇上朕这样善于治国用兵之君,还可以乾纲独断,否则的话,朝廷可就没个准信了。”
这些都是血的教训啊!
上辈子朱由检就是因为懂得太少,不能靠自己的知识做出决定,只得听取朝臣们的意见,结果朝臣们大多和他一样无知,而且还特别能胡说,说的他都找不着北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又吩咐道:“天地会、三合会、列藩会的职权只有三个,一是监督国君继承;二是对国家的民政、财政提出建议;三是监督朝臣,弹劾贪鄙不忠之徒。
至于其他军国重事,天地会、三合会、列藩会一律不许讨论。”
朱由检其实对君宪什么的,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实际上早期的君宪都这样,就是一群不大懂的国王、贵族、大臣在瞎搞。而他之所以要搞这么个东西,其实是为了监督皇位(汗位、王位)继承的......可不能把属于老朱家的宝座交给乱臣贼子!
“至于同盟会,”朱由检又道,“同盟会与会之员,由各国的天地会、三合会、列藩会推举,其职责除了监督国君继承之外,则是监督同盟诸国的军事、外交,并提出建议,但不可干涉各国的民政、财政。以后同盟各国,都是父子兄弟之邦,当一致对外。而各国之间有什么矛盾,就拿到同盟会上来说吧!”